受訪專家: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公共經濟學研究室主任 王 震
本報記者 鐘財芬
“看病難,看病貴”曾是農民工不愿走進醫院的原因,對此大多數人會采取“小病拖,大病扛”的消極應對方法。隨著我國醫療保障制度不斷優化,農民工就醫變得更加便利,但依然存在聚居地就醫可及性不高、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(下稱城鄉居民醫保)未完全覆蓋等問題。
小病不就醫,大病回老家
來自河北農村的劉福同(化名)今年51歲,來北京務工已有20多年。去年6月起,他應聘成為一家酒店的大堂保安。他告訴《生命時報》記者,自己屬于酒店旗下物業公司的臨時工,“跟我一樣50多歲應聘的,都只能當臨時工,不給買職工醫保,但45歲以下還給買。我們與公司簽訂的勞務合同都由隊長統一簽,再各自按手印。我小學畢業,也看不懂合同。大家一般不會問交不交醫保,怕問多了就不錄用了?!眲⒏M诶霞屹I了醫保,他自認為身體“還行”,平時有個小病小痛忍一忍或買點藥能對付,“如果以后生大病就回老家看,在北京肯定看不起”。
相較劉福同,35歲在大城市務工的張林(化名)也沒有職工醫保。他在上海一家運輸公司負責跟車,自己在老家江西買了城鄉居民醫保。他表示,自己除了工資沒別的福利,甚至連勞務合同都沒簽訂。張林說:“只有聊天記錄和轉賬記錄,公司肯定不會給交‘五險一金’。雖然大家都知道有《勞動法》,但大部分人覺得只要老板能按時發工資就行,生病就自己掏錢看?!比ツ?月,上海疫情暴發,張林出現了咳嗽發燒等癥狀,“我覺得就是得了小感冒,但在上海一家社區醫院隨便看看就花了四五百,我檢查完拿上藥就走了,也不敢留下輸液?!睆埩终f。
在我國,具有農村戶口但主要在非農產業就業的人員,統稱為農民工。作為城市建設的龐大主力軍,農民工總量目前穩定在2.9億人左右,年齡結構呈逐漸老化趨勢,具有流動性強、勞動關系不穩定、經濟收入水平不高等特征。數據顯示,多數農民工從事高強度體力勞動,其中近半(約占45.1%)從事制造業和建筑業。也因此,他們的健康負擔較大,容易小病拖成大病,就醫需求也較高。安徽師范大學仇鳳仙教授通過對我國生于上世紀70年代前、在80~90年代進城務工的“第一代農民工”調研發現,一方面農民工習慣于積累傷病,并傾向于超齡超負荷工作;另一方面,他們的健康意識缺乏,63.4%在務工地城市看病零次,半數以上生病后選擇“能忍則忍”。
就醫可及性不高,參保意愿低
“在農民工聚居的地方,就醫可及性差的問題尤其突出?!敝袊鐣茖W院經濟研究所公共經濟學研究室主任王震說,就醫可及性是指找到合適醫療機構、享受便利醫療服務的機會。農民工的日常醫療需求集中于常見病、多發病等,在農村由鄉鎮衛生院、村衛生室解決,到了城市更多依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服務站。通常,城市中的基層醫療機構是依據當地常住人口或戶籍人口設置,若農民工因建筑項目在短時間內大批涌入,勢必導致醫療供給不足。
同時,城鄉居民醫保(包括新農合和整合后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)并未完全覆蓋農民工,他們的參保意愿也較低。據了解,我國農民工的參保情況有三類:一是與企業建立穩定勞動關系并簽訂勞動合同,由用人單位為其辦理參加職工醫保;二是務工地參保沒有戶籍要求,自發選擇購買務工地的城鄉居民醫保;三是選擇參加戶籍地的城鄉居民醫保。但數據顯示,2019年,在職職工參加職工醫保人數為24224萬,其中農民工參保4823萬,農民工參加職工醫保的估算比例為16.5%。
王震稱,由于保費上漲、對醫療保險制度認識不足、自身流動性高導致醫保使用率低等,不少農民工的參保意愿很低,“他們通常覺得自己身體健康,用不上醫保。等到生大病,又會悔不當初?!币郧?,醫保異地就醫結算手續繁瑣,在屬地參加居民醫保往往“有力使不上”;近年來,國家持續、大力進行相關醫保制度改革。不過有研究顯示,相比居民醫保,職工醫保繳費金額更高、保障力度更強、報銷比例更高。國家醫保局公報顯示,2019年職工醫保政策內住院費用基金支付85.8%,實際支付75.6%;同年全國居民醫保政策內住院費用基金支付68.8%,實際支付59.7%。
三管齊下助力破局
王震表示,農民工最大的特征是流動性較高。之前,各地曾針對這一群體推出一些特殊醫保政策,但都陸續取締?,F在,國家在醫保政策上沒有對農民工特殊看待,而是集中對整個流動群體發力,加快推行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系統。目前,所有職工醫保和居民醫保參保人員,無論是長期異地居住的隨遷老人、出省打工的農民工、靈活就業者,還是臨時外出人員,在辦理異地就醫備案后,均可在跨省聯網定點醫療機構,享受住院費用跨省直接結算服務。2023年一季度,全國住院費用跨省聯網定點醫療機構達6.75萬家,住院費用跨省直接結算212.55萬人次,減少個人墊付268.75億元。這不僅給農民工帶來福音,也為全體流動人員提供有力的醫療保障。
不可否認,農民工的現實醫療困境依然存在。王震建議,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力改善。一是推進規范市場用工行為。加強政府監管力度,確保農民工職工醫療保險應保盡保,同時減少企業隱形強迫農民工過度勞動現象。二是提升醫療服務供給能力。醫療資源,特別是基層社區醫療機構的配置,應保證服務面惠及當地所有流動人群。需改善醫療設置的機動性與靈活性,確保能根據人口流動狀況及時響應,農民工聚居地尤其如此。三是引導農民工正確認識醫保。需強化醫療保險政策的宣傳,讓醫保制度的便攜性與高保障性深入人心,破除農民工異地參保的顧慮以及異地就醫的逃避心理?!?/p>